
重庆大学内的老建筑

南开中学最初的鸟瞰图

建校初期求精中学校门

人民小学校训碑图片
重庆校训揭秘
记者 肖腾 实习生 黄钰
校训是一面镜子,照出教育的理念,照出时代的要求。重庆部分历史悠久的名校,校训出自民国或清末,引经据典,注重儒家修养。而新时期校训,用词简单上口,体现出价值观的趋同,“德”字出现频率最高,“求实创新”成为多家学校的标配。当代教育理念,已经与过去不同,追求的是科学素养、劳动创造和求真创新。但无论新老校训,对道德修养都有一致的追求。
老校训
古色古香 更注重儒家修养
记者在调查中发现,重庆多数校训出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但也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名校,如南开、巴蜀、复旦等中学,重庆大学、西南大学等高校的校训,出自上世纪30年代左右。历史更久远的求精中学老校训,出自清末的1891年。据统计,重庆有9所中学的现行校训是沿袭自民国时期,小学中也有4所沿袭自民国时期的“老资格”校训。
重庆沿袭自民国时期的老校训,大多都能在经典古籍中找到渊源,如西南大学校训“含弘光大,继往开来”取自《周易》和《朱子全书》,复旦中学校训“博学笃志,切问静思”取自《论语·子夏》;广益中学校训“行远自迩,登高自卑”取自《礼记·中庸》等。
重庆一中校办公室的张老师说,旧时代的教育理念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,对学生的个人修养、道德观念十分看重,因此校训大多重在培养学生的个人行为和道德修养,而这一类名言警句,在古文典籍中比比皆是,加上以前的文人大多精通传统国学,所以定下来的校训也大多“古色古香”。
理念不一 各校学者都在摸索
除了统一的“文艺范”外,各个学校的老校训,也都有着各自迥异的风格特色。如重庆最著名的几所中学,一中校训“明礼崇德,求知求真”;南开中学校训“允公允能,日新月异”;八中校训“诚、勤、立、达”,没有一字相同,用词侧重也各有不同,风格迥异。
对此,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史专家廖其发教授表示,在过去,由于近现代的教育理念刚刚才形成,该怎样培养现代人才,各所学校都尚在摸索,因此,各学校对于教育都有着自己的看法,“当时近代学校体系初建,各学校的建立者大多是著名的学者,对于怎样教书育人这个问题,各有各的理念和看法。”廖其发说,在这种时代背景下,各校教育理念迥异,表现之一就是校训的风格各有特色。
新校训
用词简单 多为“八字四词”
重庆解放后,更多的学校不断涌现,新的校训也层出不穷。与老校训相比,这些“新校训”大多没有什么历史渊源,用词、格式也简单,大多是“八字四词”结构,如“修身励志,勤学进取”、“博学博爱,自律自强”等。据统计数据显示,目前重庆67所有校训的中学里,使用“八字四词”校训的为42所,占62%;20所大学里,使用“八字四词”校训的为18所,占90%。
价值趋同 “德”字频率最高
除了结构相似,不少新校训在用词上也很类似。据统计,在重庆67所中学的校训中,有19所学校使用了带“德”字的词语,如“厚德”、“立德”等,占所有中学校训的28%,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;在20所大学校训中,“德”字辈则有10所,占了半壁江山。
“博学”15所 复旦中学、徐悲鸿中学、字水中学、重庆师范大学、重庆邮电大学、重庆工商大学、西南政法大学等学校的校训都出现了“博学”。
“厚德”12所 三十中、三十二中、重庆第一外国语学校、重庆师范大学、重庆工商大学、西南政法大学等。
“创新”9所 女子职业高级中学七十九中、重庆师范大学、重庆邮电大学、重庆工商大学等。
“求实”9所 求精中学、第七中学、女子职业高级中学、重庆邮电大学、重庆交通大学、重庆医科大学等。
“勤学”5所 第七中学、杏林中学、渝高中学、晏阳初中学、重庆大学。
部分小学校训
人民小学:我们要为将来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培养人才,他们必须有文化、有道德、爱劳动、爱祖国,具有创造精神和铁的纪律。这个办学宗旨一定要明确,千万不能培养特殊阶层和娇骄儿。
中华路小学:关心天下事,做好身边事
重庆精一民族小学:学如浩瀚,求其一精
南开中学:允公允能、日新月异
巴蜀小学:公正诚朴
树人小学:诚勤立达
树人凤天小学:求真、求善、求美
重庆铁路分局九龙坡铁路职工子弟小学:每天进一步
大渡口区实验小学:诚实、求知、尚美、有志
渝北区空港实验小学:我要飞得更高
渝北区第三实验小学:务实创新谋发展,励志拼搏铸辉煌
重庆石子山小学:志远、厚德、求实、发展
重庆市渝北区金港国际实验小学:手脑相长,开天辟地
重庆市金山小学:至善
重庆市江北区新村实验小学:做好学生,当好国民,增强体魄,增长知识
左看右看 新老校训各有嚼头
总结重庆校训的变迁史,可以看到,在急剧变幻的中国近现代,重庆的校训就像一面面镜子,折射着各个时期的教育理念、乃至时代风貌的变化。细细品味新旧校训,其中各有意蕴。
不同时代办学多样化
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思想的体现和概括,因此,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,决定了该校的校训特色。如注重素质培养的南开中学,其校训中有“允公允能”的字样;而注重于国际化的29中,其校训就是“走向世界”四字。
“不同学校有不同学校的特色,而在上世纪初,其学校主要是培养有德有能的人。”育才中学孙副校长说,育才中学继承了陶行知先生“知行合一”的理念,因此校训里有“乐群”、“行知”等特色词汇,“其他学校,注重哪一方面素质的培养,也会在校训里有相应的体现”。
新校训更务实更进取
新时期校训的一大特色,就是无处不在的“求实”、“创新”等词汇。针对这些新校训的特色,29中学校办公室主任曾老师表示,新校训反映的是新时期的教育特色。
“当代教育理念,已经与过去不同,追求的是科学素养、劳动创造和求真创新。”曾老师说,特别是在上世纪提出的“教育要面向现代化,面向世界,面向未来”等教育理念,得到了各个学校的认同,因此新时期的校训相比之前,显得更加务实。
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史专家廖其发教授说,重庆的近现代教育始于清末民初,在初建时期,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大,反映到校训中,就是大多摘取自古代名篇中的字句,之后才慢慢过渡到教育者经验的总结。
“到新时期,有一段时间校训没有得到重视,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各学校又开始制定校训。”廖其发说,新时代的校训,由于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,因此校训中的“传统”味少了,而更多是反映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。
新老校训有共同追求
对于现代新校训在格式、用词等方面“面目相似”的趋势,廖其发教授表示,这种现象,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缺乏创造力,“应该说,新时期校训的趋同,反映的更多是教育理念的共同追求——那就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。”
廖其发教授认为,现当代教育中,对于科学研究、发展创新等素质更加看重,各个学校都认同这些教育理念,所以现代的新校训,才显示出“趋同”的特色。
“其实,很多价值理念,在新老校训里都是相通的,只不过原来的老校训里,用词更为典雅而已。”廖其发教授说,像“明礼崇德”等词,换成现代用语“有礼貌、有道德”,内涵其实是一样的。“新老校训对比,说不上哪个好哪个不好,重庆校训这些年来的变化历史,反映的是每个时代的教育理念,乃至时代特色。”